南传佛教6次大结集:前3次都是口诵,后3次才用文字记录

发布日期:2024-10-14 13:22    点击次数:186

360docimg_0_

明经草堂

原创

所谓的“结集”就是众多佛教徒聚集到一起,对佛陀在世时说的话进行复述,大家一起讨论、甄别、审核,看是否与佛陀说的有出入,然后整理编集,用“口诵”或“文字”方式记录下来,这就是“结集”。

南传佛教史上共有六次大的结集。其中前三次是以“口诵”的形式记录佛经,后三次才能“文字”的形式记录。我们今天看到的佛经都是文字形式的。能够口头背诵上千万字经典的人已经没有了。

佛陀在世时,弟子们有什么疑问,就直接向他请教,由他进行指导、释疑,当然用不着结集佛经。而佛陀涅槃之后,失去了公认的權威,只能依托佛陀在世时的言教作为修行的根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佛陀的言教在流传中可能出现错误、散逸、或被外道邪说渗入其中而发生变质,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出现,有必要将佛陀一生的言教法统一编集,以确保正统佛法的传承,不至于发生变异。因此,佛经结集势在必行。

第壹次结集

佛陀于公元前485年涅槃后,众弟子非常悲痛。这时候有一位叫“跋难陀”的弟子却对人说道:“佛陀离世,我们正可以为所欲为,无有拘束,大家何必伤心呢?”

这话被摩诃迦叶尊者听到后十分惊愕,他担心佛教会就此衰落。为避免僧团中出现破戒比丘,阻碍正法的流传,在佛陀涅槃后的第壹个雨安居期(约在佛灭3个月后),摩诃迦叶尊者召集了500名阿罗汉,集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七叶窟,由阿阁世王护持,对佛陀45年的言教进行汇编整理。

此次结集由佛陀的侍者,“多闻第壹”的阿难陀诵出“经藏”。由“持律第壹”的优婆离诵出“律藏”。律藏分80次诵出,所以称为《八十诵律》。这为佛教中zui早的律藏,也被称“根本律藏”。

这次结集地点位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精舍,所以又称为“七叶窟结集”“王舍城结集”“五百结集”。这是结集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时的印度已有文字,但结集佛经为什么不用文字记录,而要靠人口口相传呢?因为印度人普遍相信“声音”具有某种特别的力量,而文字不具备这种力量,所以才坚持用口诵的方式传承经典。

第贰次结集

佛陀去世100年后,因为恒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出现了东方僧团和西方僧团的区别,对于戒律的理解也有了分歧。西方僧团的耶舍长老去东方毗舍离城巡游,发现毗舍离的僧侣向人乞讨金錢。他认为这是犯戒的,于是召集恒河流域东、西方僧团共700位上座长老聚集于毗舍离城举行结集。此次结集因东方僧人乞钱而起,但内容却包括了对毗舍离僧人10项新主张进行评判。

毗舍离僧人的10项新主张是:角盐净、二指净、他聚落净、住处净、生和合净、饮阁楼伽净、无缘坐具净、所习净、随意净和金银净。他们认为这10项事情都是符合佛法的。

东、西双方共推选9位上座代表进行评判,zui后一致裁定评断这10项主张是违背佛制的,称为“十事非法”。并对律藏进行了新重会诵结集。此结集称为“毗舍离结集”或“七百结集”,由于参加结集的多为佛教上座长老,又称为“上座部结集”。

但毗舍离的比丘不服这一决定,当七百上座离开后,他们另行召集了一万比丘集会,定这十事为合法。由于他们人数众多,被称为“大众部结集”。由此佛教内部正式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后,两大部派又进一步分裂,至佛陀涅槃后第三个百年时,已分裂成了二十个部派,其中上座部共分出十一个部派,大众部共分出九个部派。

第三次结集

佛陀涅槃200多年后,阿育王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其版图比今天的印度还大。阿育王早期是个暴君,为夺得王位,扩张版图,四处征战,杀人无数。后来他放下屠刀,虔诚信佛,以国家的财力和物力弘扬佛法,成为佛教史上有名的“护法王”。

由于国王的推崇,佛教僧侣得到了非常好的待遇,生活富足,地位尊崇。很多外道见有利可图,为贪图供养而纷纷加入佛教。据说混入佛教的外道达6万之众。这些假佛教徒混迹于僧团中,行为放浪不羁,破坏佛法,导致僧团在长达7年的时间内都无法举行布萨、自恣等宗教活动。阿育王为了制止这一乱象,迎请了目键连子帝须尊者来整顿僧团,将6万名外道逐出了佛教。

之后,目键连子帝须召集1000名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于首都华氏城进行结集。重整了佛教经典,分别评述外道渗入佛教中的那些错误主张,汇编为《论事》。这次结集在诵出《律藏》《经藏》之外,还诵出了《论藏》。从此三藏具足。今日的南传巴利语三藏,即源自于此。

结集之后,阿育王派出9个弘法使团向国外弘扬佛法。据说第八使团到达了今天缅甸南部和泰国中南部。后来,佛教从这一带传至整个缅甸。

第九使团跨海到达了斯里兰卡,很快斯里兰卡全国都信佛,建立了比丘僧团,创建塔寺,有名的“大寺”就是这时修建的。此后,一些女性出家人建立了“比丘尼僧团”。第九使团从佛陀成道的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幼苗带去大寺园,至今尚存,被视为斯里兰卡国宝。据说这是世界上有史可考的zui古老的菩提树。但北传佛教因对此次结集没有文献记载,对这次结集一般不予认可。

以上三次都是口诵,没有用文字记录,继续坚信“声音”的加持力。

第四次结集

到佛陀去世之后的第四个百年,此前三藏经典都是以“口诵”的方式流传,各地僧团因为方言的差别,部分佛经在流传中出现了差异。南传的一些长老认为,因为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且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继续用“口诵”的方式传承经典,传播范围越广,时间越久,佛经在传承中出现的差异就会越大。

出于这一考虑,在斯里兰卡的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统治期间,500名上座长老在斯里兰卡的阿卢寺集会,推举世友尊者为上首,由胁尊者主持,对经、律、论三藏再次进行了汇编和论释。第壹次用“巴利文”将三藏经典记录成册。并对三藏进行了注释。其中,《优婆提舍论》是对经藏的注释。《毗奈耶毗婆沙论》是对律藏的注释。《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是对论藏的注释。但遗憾的是,对经藏、律藏的注释现已失传。但对论藏的注释保存至今,称为《大毗婆沙论》。因此,又将此次结集称为“婆沙结集”。

为了向北方传播佛教,阿巴耶王请人将巴利文佛经转换成梵文本,并镂刻于赤铜上,将抄本送至印度北方各地传布。北传佛教的早期经典就来自于这次结集的梵文镂刻版。

第五次结集

此后上千年的时间都没有结集,这也显现了文字记录相对于口诵的优越性。直到1871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了2400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进行结集。这次结集主要是以律藏为主,因为随着流传范围的扩大,佛典的原文在不同的国家还是出现了异同。敏东王召集高僧进行了重新校订。此次会诵历时5个月。结集的三藏经典刻于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上,被称为“世界上zui伟大的书”。读完这些文字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

第六次结集

此后,缅甸成了zui热衷于传播佛教的国家。1954年的卫塞节,在缅甸政府的赞助下,缅甸佛教界邀请了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长老比丘2500人集会于缅甸,目的在于加强南传佛教国家的团结,政治性较强。

由于参与集会的高僧众多,这也成了南传佛教史上规模zui大的一次结集。这次以第五次结集时所镌刻的佛典为依据,参考其他国家巴利文佛典,对缅甸的各种巴利文版本进行了严密考订。此次结集历时11年,直到1965年的卫塞节才完成。然后出版了《南传大藏经》,成为当今世界上zui權威的巴利语大藏经版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