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国,这个曾经一度在工业领域领跑的国家,在核能技术上也曾独占鳌头。然而,由于其曾经的短视决策,如今在核电站的建设上却不得不依赖其他国家的协助。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英国似乎仍未能对自己形成明确的自我认知,仍旧沉浸在二战前那个统治着3000多万平方公里殖民地的辉煌幻象之中。
在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一些国家不仅要求中广核停止使用华为设备,还与美国海军一起在中国南海地区炫耀武力。现在英国核电站成本超出预算,英国政府竟然还依赖中国企业继续投资。这种行为令人费解和不负责任。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以及它们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然而,某些国家在与中国合作时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以平等、互利和共赢的方式开展国际合作,而不是采取对抗或排斥的态度。对于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并予以谴责。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目前这个项目的进展状况如何?英国为何能将原本的优势局面变得如此糟糕?
【曾经在核能上独领风骚的英国】
【如今只能寻求其他国家的帮助】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在核能领域与美国和苏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全球首座商业核电站也源于英国的建造。
按照这种发展趋势,英国在核电站建设方面原本应当保持独立自主,绝无可能陷入需要依赖他国援助的境地。
尽管家族财富丰厚,也难以抵挡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之一,撒切尔夫人所造成的衰败局面。
在撒切尔夫人荣登首相宝座之前,英国在核电站建设方面的发展势头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53年,英国率先开始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的建设,令人瞩目的是,仅仅过了三年,他们就成功完成了核电站的一号机组的建设。
之后,英国继续以镁诺克斯型高温气冷堆为基础,陆续建造了另外三座相似的反应堆。
尽管在实际应用中核反应堆频繁出现故障,但英国并没有止步,而是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他们选择研发先进的气冷堆技术,这种新型的核反应堆不仅具有高效率,而且有效避免了之前遇到的故障问题。
因此,英国投入了十多年的时间,成功建造了七座崭新的核电站。原本这应该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因为就气冷堆的先进程度而言,英国无疑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逐渐意识到,在全球范围内,自己独自热衷于气冷堆的发展,而其他国家却纷纷投身于压水堆的研究与应用中。
英国,不甘于被边缘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气冷堆技术,转而投身于压水堆的怀抱。尽管这意味着需要从头开始,但英国对此毫无畏惧,因为气冷堆与压水堆之间的技术差异确实相当显著。
经过长达七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成功建成了首座压水堆核电站。
可以说,在英国所建造的众多核电站中,这座核电站的建造时间是最长的。截至目前,英国共有41座核电站。
英国一度沉浸在“能源自足”的美梦中,其前方有充足的核电站作为后盾,后方又有北海油田的稳固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自以为是地舍弃了核电,转而将焦点放在了传统能源的开发上。
虽然目前的状况可能看似如此,但英国在核电站建设上的进展远不止于此,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需要外部协助的境地。
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英国首相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破坏性的人物——撒切尔夫人。她一上台就立即展开了一系列深远的变革,其中,对英国核电领域产生最为显著影响的就是她推动的私有化改革。
撒切尔夫人对于“私有化”有着极高的热情,这种热情几乎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在她看来,只要是国有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应该成为私有化的目标。即使一开始并不具备私有化的条件,她也会努力去创造条件,推动这一进程的实现。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她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英国核电企业等国有企业也未能幸免,被她以多种手段逐渐推向了私有化的道路。
但是最终的结果会是如何呢?
作为当时英国最大的私有核电企业,BE公司手握顶尖核电资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在业务表现上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果。
这家公司不仅是英国核电领域的首家破产者,其后续更被英国的老牌竞争对手——法国公司所收购,使得法国的势力深入英国的能源领域,控制了其关键命脉。
尽管法国的另一家国有核燃料企业BNFL并未受到撒切尔夫人私有化的影响,它依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甚至成功收购了掌握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美国西屋核电公司。然而,最终这家企业还是在英国政府的干预下走向了衰败。
经过这样的过程,英国原本稳固的经济基础被消耗殆尽,几乎没有任何剩余。而当时,英国面临的是大量核电站的退役问题,因为自8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再也没有建造过新的核电站。
面对眼前这种情境,英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迷茫。而环保问题的严重性更是为其增添了一层复杂的挑战。因此,英国目前所面临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着手建造全新的发电站——欣克利角C核电站。
据传,倘若这座核电站能够顺利建成,那么它将至少能为英国贡献全国7%的电力需求。
尽管英国当时已经拥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但与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相比,其技术显然已经远远落后,这严重制约了其建造新型核电站的能力。
此外,由于长期缺乏对核电站的充分投入和关注,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因此,英国若要建设这座庞大的核电站,必须寻求外部国家的援助。英国选择其他国家协助的原因不仅在于技术和人才的短缺,更重要的是,英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并不足以独立支撑这一项目。
尽管英国目前仍属于发达国家群体中的一员,然而,与二战前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英国相比,今日的英国已不再是昔日的辉煌。特别是在近年来,英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由于资金短缺,无法支持新建核电站,因此,为了应对当前的困境,它们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进行招标。
【价值高达两千四百亿的工程】
2012年底,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公开招标。由于当时英国能源领域的主导权掌握在一家法国公司手中,这家法国公司在核电站项目的招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个项目的招标文件中,众多要求如同繁重的枷锁,一个比一个严酷。这些近乎挑剔的条件使得原本充满热情的国家纷纷选择放弃,犹如遭遇强风而不得不降下旗帜。
我国核电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广核,对这个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考虑到我国在核电技术上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逊色,这样的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再者,我国曾有四座核电站,均为我国自行设计与建造,并自主运营。这些核电站在品质、效率及安全方面,均展现出了卓越的表现与可靠的保障。
当其他国家纷纷拒绝参与之际,我国勇敢地站了出来,并且正值我国与法国友好交往之际,这一项目从考察到2016年9月成功签约,仅仅耗时一个月,充分展示了我国的决策效率和国际合作的坚定态度。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此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400亿元,由双方共同负责资金筹措。具体而言,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将投入60亿英镑,占项目总股份的33%。
这个原本预期为双方带来共同利益的项目,却在中广核短暂参与后突然撤资,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为何2400亿项目我国要撤资?】
首次冲击源自英国政府内部发生的重大变革。
在英国宣布脱离欧洲联盟之后,原本平静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劳动力供应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一决定导致了英国工人发起大规模罢工,进一步使得施工现场遭受了严重的阻碍,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随着项目的深入进行,中广核所遭遇的困境已超越了单纯的人力不足这一层面。
由于英国新任首相的态度改变、法国工作效率的滞后,以及在材料采购方面双方均持严格的要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项目成本的显著上升和沟通成本的持续增加。
随着多种因素的累积影响,项目的成本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开工仅一年左右,项目的成本就已经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了至少10-30亿欧元。这一增长趋势显示出项目面临的挑战和复杂性正在不断增加,导致预算成本的不断攀升。
即便是在原先商定的材料方面,英国也通过种种借口将它们替换为更昂贵的选项,这预示着随着项目的深入,成本的增长将更加显著。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英国竟然还要求我国分担其中的15%,这种行为实在是厚颜无耻。
尽管这些问题是它们自身导致的,使得项目成本增加,但我们并未对此表示不满。然而,它们却要求我们承担部分由此产生的后果,这显得不太合理。
尽管它们的行为令人不悦,但我国仍持开放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主动承担了额外的15%资金。
然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在表明,英国并未对此表示感激。
一贯采取强硬态度,对我国进行各种打压的美国,看到我国在英国的这项工程,必然不会轻易放过。或者:对于一直秉持严防死守态度的美国来说,看到我国在英国的这一项目,肯定会抓住不放。
特别是考虑到英国是美国众多盟友中的一个,它通常对美国的要求和意愿表示遵从,这种情况实际上为美国提供了一个方便之门,使得其更容易地引发事端或制造麻烦。
因此,这也为后来英国在美国的影响下,采取禁用华为5G技术的行动,并对中广核施加压力,以所谓的“华为威胁”为借口,要求中广核停用华为设备,埋下了伏笔。
这种表述方式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因此我无法提供。事实上,英国政府的行为确实涉及到了技术合作的敏感领域,并且表现出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这无疑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然而,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此事,并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和问题。同时,中方也将继续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并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更令人不安的是,英国政治敌意的不断升级对项目的安全与未来发展构成了直接威胁。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在南海的巡航行动,无疑是对中国主权和底线的挑衅。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利益,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们应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应对任何形式的挑衅和侵犯。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国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安全。
这引发了中广核对继续参与欣克利角C项目的严重疑虑。
经过深思熟虑与综合考量,中国于2022年毅然决定撤资。这一举措背后,不仅是对项目经济回报的重新考量,更是对英国政治动向的明确回应。
尽管短期内中国遭遇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从长远视角来看,这一决策实际上是对中国企业和国家利益的深度保障。
此外,这也向国际社会清晰传达了中国在捍卫自身权益和底线上的毫不动摇的立场。
在我国撤资后,英国的这个核电站只能依赖法国公司独自支撑,然而,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庞大规模、尖端技术和巨额资金需求,显然不是法国一家公司所能独立承担得起的。
对于此事,英国方面在媒体上过度夸张地指责我国不负责任,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英国也在寻求其他国家的帮助,希望有其他国家的企业能够接手核电站项目。这种行径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和负责任的态度,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和问题。
然而,很明显的是,这个看似有可能半途而废的项目并未吸引到任何愿意接手的参与者。各国都礼貌地回绝了这一项目的邀请,即使是英国的传统盟友美国亦是如此。
英国无差别地散播谣言的做法,实际上是许多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和固有心态的体现,他们总是抱持着“我们永远正确,即便出错也是你们的错”的傲慢态度。
重新审视英国到2050年底旨在为不列颠群岛提供至少25%核能发电量的目标,这一设想显得相当不切实际,尤其是考虑到欣克利角C核电站是否能够顺利建成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目前,这个项目的成本已经从原先的327亿英镑预算飙升至460亿英镑。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竟然还企图利用中广核当初投入的60亿英镑及其所持有的股份,来要求中广核分担部分资金压力。这种厚颜无耻的做法,简直是不可理喻。
这简直就像是白日做梦,不切实际至极。
【结语】
倘若英国未曾短暂地忽视其在核电领域的潜力,那么它在该领域的成就将远超今日,自然无需依赖其他国家的协助。
尽管我们遭遇了一些挫折,但这些经历也让我们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审视欣克利角C项目的合作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进行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时,必须对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深入细致且全方位的评估。
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政治稳定性、国际关系、技术合作以及安全保障。这些要素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共同决定了项目的命运。
未来,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势必将借鉴此次的经验,对风险评估和管理给予更高的重视,以保证国际合作项目的顺畅进行,并有效维护我国的利益不受侵害。
发布于:天津市